優等 靈魂與書頁 作者:黃鈺樺 班級:普二忠
閱讀書名:偷書賊 原文書名:The Book Thief 書籍ISBN:978-986-6973-42-0
書籍作者:Markus Zusak 出版單位:木馬文化 出版年月:2019/01 版次:初版110刷
一、圖書作者與內容簡介:
Markus Zusak,父母為奧地利與德國後裔,從小父母為他講的故事,深深留在他的心底,最終拼湊出這本書。「《偷書賊》就是我人生的全部。不管別人怎麼看這本書,不管他們的評價是好是壞,我自己心裡曉得,這是我最好的一次創作。」(馬格斯,2007)
目睹弟弟的死亡和媽媽的離去,莉賽爾感受到世界的殘酷現實,在養父的引導下,她在無情的戰火下迫切追求文字,運用文字的力量,安定人心、拯救自己、撼動死神。
二、內容摘錄:
1.「幾年後他就不再偷麵包了,反而拿麵包送給有需要的人。這個轉變再次印證了人類的矛盾性格,人類可以如此善良,可以如此邪惡。」P.145
2.「但願她能享有這麼深切的愛,不必刻意去感覺這份愛的存在,以為這份愛只是笑聲與抹上果醬的麵包。」P.316
3.「太陽攪動著世界。一圈又一圈,太陽攪動著我們,像是攪動一鍋燉肉,…… 她看到猶太人沿著街道走過來,看到流動的人潮,看到這麼多的人,看到了他們所受的痛苦。她覺得剛才想起的句子裡少了一個字眼。她心想 : 世界是一鍋險惡的燉肉。險惡到讓我無法面對。」P.453
4. 「那些靈魂總是輕盈,因為他們所付出的已經超過自己的人生,他們的生命已經找到更有意義的所在。」P.464
三、我的觀點:
《偷書賊》一書的背景設定在二戰時的納粹德國,種族間的對立和黨派仇視在這時被推到高峰,故事的主角莉塞爾·麥明葛的父母正因反對納粹政權而失蹤,她的弟弟在前往寄養家庭的途中死去。莉塞爾寄養在漢斯和羅莎·修柏曼夫婦家中,午夜夢迴,每當莉塞爾被噩夢驚醒時,爸爸總會在身邊閱讀給她聽、伴她入眠,這段黃金時間也正是莉塞爾和文字相處最多的時間,也醞釀她沉潛之後的爆發,莉塞爾在漢斯的幫助下學會了讀書,並找到了自己獨特的力量——通過書籍和文字與世界溝通。
在《偷書賊》中,書籍和文字象徵著希望與抵抗,莉塞爾通過偷書來對抗納粹政權的壓迫,同時也猶如溺水之人抓住浮木一般熱切追求文字,在那動盪的年代,書籍不僅是她逃避現實的工具,更是她了解世界、思考人性的重要途徑。在書店,我偶然拾起了《偷書賊》這本書,有一段時間,學業的壓力,以及未來的迷茫時刻壓在我的肩上,我感到自己被困在一個無形的囚籠裡,我常常在枯坐在窗邊,感覺無處可逃,有一個夜晚,我一頁頁地翻著書,心裡的焦慮隨著文字的流動逐漸平靜下來。書中的莉賽爾儘管經歷了戰爭的殘酷和親人離去的痛苦,卻依然在書籍中找到了勇氣和希望。她偷走的每一本書,都似她在黑暗中點燃的微光,微弱,卻明朗了黑暗的斗室。那一刻,我開始思考,是否我也能像她一樣,找到一種力量來對抗心中的陰霾?從此之後的每一天,我養成了寫日記的習慣,那一行行墨色的出現彷彿有著一種神奇的力量,能治癒心靈的創傷,讓我重新找到生活的方向,一段段話語,都似一雙溫暖的手,一下一下輕撫在我不安的背脊。
閱讀這本書時,我總思考著是什麼造就了這麼不同的莉賽爾 ? 死神究竟在她身上看到了什麼使他側目的東西呢 ? 直到有一日,一群衣衫襤褸、面容愁苦的猶太人被遊街示眾,而天堂街兩旁的所有人或帶著驕傲、冒昧或慚愧的心情來見證這場遊行,但沒有一個人有勇氣站出來,在納粹德國的壓迫下,許多人選擇了沉默,除了一個例外 —— 莉賽爾的父親漢斯,他獨排眾議的選擇了不昧從群眾,將麵包贈與了一個年老的猶太人,可是緊接著,他面臨士兵的鞭打和良心的譴責——日夜懊悔讓妻女陷入了未知的不安中,不知何時蓋世太保會來敲門,這矛盾的心緒和悲涼的社會不禁讓我想起了德國牧師馬丁·尼莫勒的一首詩,深刻地揭示了沉默的代價,也反向顯示出漢斯此舉的彌足珍貴:
當納粹逮捕共產黨人的時候 我不是共產黨人 我保持沉默
當他們關押社民黨人的時候 我不是社民黨人 我保持沉默
當他們逮捕工會人員的時候 我不是工會人員 我保持沉默
當他們逮捕我的時候 已經沒有人能為我說話了
這首詩反映了那個年代許多人對納粹暴行的默許和逃避,旨在警示後人不要重複同樣的錯誤。在《偷書賊》中,我認為父親漢斯無私的舉動無疑為年幼的莉賽爾心中種下一顆種子,隨著它日漸在莉賽爾的心中茁壯成長,她運用閱讀和文字散發出的力量,盡自己所能幫助周圍同樣承受苦難的人。
另外,雖然《偷書賊》以「偷」字作為開頭,在書中,莉塞爾和朋友魯迪的確可說是無物不偷,他們偷書、偷蘋果、偷走送給牧師的餐籃。但是逐漸成長之後,他們反而慷慨地將麵包送給需要的人、為瀕死的飛行員帶來最後的一絲溫暖、更在風雨飄搖的那段日子裡,運用文字的力量慰藉人心。因此,固然以「偷」字開頭,但是我認為這本書更多的是關乎「給予」,《後漢書》中有云 :「天下皆知取之為取,而莫知與之為取」,眼中曾倒映出戰爭的殘敗、心曾被世間的涼薄寒透,我想正是因為如此,長大後的莉賽爾和魯迪才會盡力守護人間的餘溫,以「給予」代替「偷竊」之時,想必他們的靈魂也找到了更有意義的所在,明白「與之為取」的真諦。
我認為《偷書賊》不僅是一部關於描述戰爭殘酷和壓迫的小說,更是一部專注在希望、愛和給予的作品,並且通過莉塞爾的故事,我看到了文字的力量。 雖然現在我們仍舊處在和平的一隅,可是最近的以阿戰爭和風波未平的烏俄戰爭都沉痛的揭示了一個事實——戰爭,其實離我們不遠,這本書為我帶來了更多聲音和感悟,也希望通過這本書,我們能更加珍惜當下的和平與自由,同時也銘記歷史,避免重蹈「沉默」的覆轍。畢竟莉塞爾的故事告訴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能力做出改變,只要我們願意拿起自己的武器——無論是筆、書籍,還是你我的聲音,勇敢地為正義發聲。
四、討論議題:
當族群受到不公正對待時,沉默只會讓壓迫者更加猖獗,而站出來發聲,無論多麼微小,都能成為改變的起點。因此,我們是否能感同身受,起身站出來大聲說話?《偷書賊》中的角色莉塞爾通過書籍找到了自己的聲音,她用文字來抗議不公,用書籍來溫暖人心。而漢斯和羅莎的行動則展示了真正的勇氣,即使在極度危險的情況下也要幫助那些受到壓迫的人。當國家籠罩在集體式精神洗腦的陰影下,我們能否不屈服於現狀,拿起筆,拿起任何能夠表達自己意志的東西來爭取應有的權利?
更新時間:2024-11-21 17:15:49|點閱次數:52